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案例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 发布日期:2017-06-15 访问次数:1158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体感音乐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
   

体感音乐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舍得之间。


体感音乐疗法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身心和谐。


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世界一起都是在动静之间转换……舍得之间尽显人生百态!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类经附翼?医易》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上一案例:会议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支撑

下一案例:暂无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