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诺奖得主朱棣文:年轻人应有“全球同理心”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30 访问次数:771

朱棣文:不为金钱左右的方法,是选择过简单的生活

朱棣文(Steven Chu),美国华人物理学家,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现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为朱棣文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旧图。 摄影/刘素楠

朱棣文的演讲围绕着对科学家们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职业选择之道展开。这一主题不仅适用于成长中的年轻科学家,也会对处于职业困境中的普通人有所启发。 

“无数年轻人们都在思考着:未来要做什么?担心自己能够挣多少钱?赚的钱又够多吗?”朱棣文说,不为金钱左右的方法是选择简单的生活,“我现在开的这辆车已经用了19年,我希望还能开它个10年,不过大部分时间里我选择骑自行车,这同样让我觉得惬意。”在演讲中,朱棣文给出了 “财富自由”的新定义: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车可行,不必奢侈,脱离财富的束缚并感到自由。

除了关心财富,朱棣文说,人们应当好好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以及快乐意味着什么。快乐意味着衣食、安全、健康无忧、不用真正为钱发愁,但是,变得富有或出名并不能让人们真正获得快乐,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带来满足感。“工作的目标不应当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你们,而是为了自己享受正在做的事,如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你们可能处在错误的岗位,或选错了工作。”

朱棣文认为,对年轻人来说,应当明白人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当然重要,并且能够与他人分享快乐,要学会为他人带去快乐而非痛苦。此外,还应当具有一种“全球同理心”,而不应当只局限于朋友、家人或社区。

朱棣文以气候变化为例解释了什么是全球同理心:过去的20年里,出于兴趣,朱棣文开始关注气候变化议题,随着阅读和讨论的深入,他认为自己或许应该跳出既有研究领域,更为实际地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朋友们建议他申请“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岗位,因为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更响亮的声望和更明朗的前途,但真正促使他申请的原因是他确实发自内心关心气候变化。“我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关心气候变化?如果我不愿意至少牺牲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又有什么资格谈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又如何让其他科学家愿意竭尽全力,与我一同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以对抗气候变化?”在接下来的4、5年中,朱棣文将投身于这个实验室,但在他的规划里,再过几年,自己应当还是要回到自己热爱的实验室里继续日常工作。因为科研仍然是他的人生第一选择,“最奇妙的便是,当你意识到你一生的工作,恰恰就是你的爱好,更何况你还能从中获得报酬。”

面向参会者及视频的观看者,朱棣文呼吁道:“你们不见得一定会从事科学研究,但我相信你们至少对科学是感兴趣的。对科学感兴趣意味着,你必须乐在其中,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而不是因为想要成为知名的教授或是伟大的科学家。你们的快乐必须源于科研的切实工作,如果你们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得到快乐,你们可能没有做对工作。”朱棣文也将自己的演讲核心总结为一下几点:

首先,赚够足够的钱,这样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但不用为钱发愁的最好办法是,拥抱简单的生活,不必束缚于高薪的工作;其次,善待朋友、邻居、家人,这样也将得到善意的回报;最后,除了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要关注科学如何能够真正为世界带来更美好的东西,不要沉浸于私人小圈子,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然后思考自己能够为世界做点什么。

罗杰·科恩伯格:出于纯粹的求知欲,解决办法会随之出现

除了朱棣文,今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也在科学态度大师讲堂上进行了在线分享。罗杰是现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温泽医学教授。因对“真核生物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重点围绕基础科学和年轻科学家培养话题,以与新冠病毒息息相关的医学案例展开分享。罗杰首先以仅有100年左右历史的现代医学为切入点。他说,相较于物理、化学等几个世纪以来愈发明了的探索,医学领域在科学发展中其实经历过长时间的迷茫:从前,人类疾病被归因于体液的不平衡,治疗方法是放血和强效泻药——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断,与如今象征着人类智慧前沿的现代医学似乎有着云泥之别。

关于20世纪医学的重大进步,他展示了一份“成就清单”:用于诊断和治疗的X光、很大程度上根除了细菌疾病的抗生素、用于早期发现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非侵入性成像、作为大多数新药基础的基因工程等等。而重点在于,这些医学发现,均不是特意的发明,而是纯粹为了求知偶然得到的——在一开始人们并未带着任何应用的目的,也没有考虑过某一种具体的疾病。罗杰强调,在医学的发展史中,科学家的经验与日常的直觉恰恰相反:要解决一个医学难题,也许并不要功利性的直接性的研究,出于纯粹的求知欲、其余的东西就会随之而至,基础研究才是关键。

X光是由荷兰一位纺织商的独子威廉·伦琴(Wilhelm Röntgen)无意间发现的。青霉素首次出现在科学界的视野范围内,也是基于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一位细菌学教授,在偶然验证中得出的结论。而在弗莱明第一篇描述青霉素的论文成果问世时,他从未对其医疗用途抱有任何希望。所有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量子理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纯推理的成果,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相对论事实上也是我们手机中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础。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不久,英国数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将其应用至量子力学的新兴领域,这使得狄拉克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而这一发现促成了数年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发展——即:正子扫描,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

这些案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恰恰说明了罗杰在此前提到的一般规律:要解决难题,不要直接攻克它,出于纯粹的求知欲,解决办法自然会出现。罗杰也再次强调: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三个丰富的故事和案例不仅聚焦于基础研究的关键作用,也阐明了科学发现的过程:科学成果总是由那些自由探索和追随科学之路的人来完成,发现是进步的动力,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而发现的本质是无法被计划的,它们来源于无目标的研究,来自意外的收获:“能够导向伟大成果的唯一途径是:有才能的人无拘无束地追求者知识本身。”

虽然长达几个世纪的科研经验证明了罗杰的观点,但这一重要事实常常被渴望更多、更直接利益的人士所遗忘,这也是基础科学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现实情况常常使人恐惧:比如开发抗癌疗法的制药公司,经常被迫在两种药物间做出选择,而这一衡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选择背后,往往是股东投出了盈利的一票。以美国为例,罗杰指出,美国癌症研究的年度预算只有50亿美元,不到软饮料年度支出的10%。相较于有着明确研究方向和初步证据支持的研究内容,这些一开始不知道能够得到什么发现的基础研究,不会得到资源的偏爱。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功利性的情况?罗杰给出的答案是冒险,科学家们将现有研究项目资金的一部分用于试验新想法,成则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支持,而失败可能会使得科学家甚至无法继续先前的研究。因为发现的本质就是未知,不能被计划和安排所抹杀,它们不应该经由评估后被排到末位。而面对诸如此类并不罕见的现象,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为人类福祉有着长远考虑的政府。最后,罗杰进一步表明基础研究之于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因为探索欲和求知欲本就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也是物种进化的重要因素,它激励着我们去探索遥远的月球以及宇宙空间,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最好表征。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设科学态度大师讲堂,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分别就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发表见解。今日举行的讲座为科学态度大师讲堂的第一场,在10月31日和11月1日还将迎来另外四位发言者带来的另外两场线上演讲,他们分别为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拉马克里希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其中迈克尔·莱维特将发表评估全球疫情趋势的演讲。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