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医生过劳死谁是背后“凶手”?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2-18 访问次数:516

为了“跟”一名器官捐献者,医生陈磊连续两天高强度工作,捐献手术当天更是连饭都顾不上吃,在手术室外候命时低血糖发作,一屁股坐在地上,抓过同事“支援”的葡萄糖水咕咚咕咚大口喝。上周,这感人一幕被江淮晨报记者“定格”,独家报道之后持续发酵,受到各方点赞。

其实,当天,同一场器官捐献获取手术中的感动不止这些,主刀医生谢栋栋接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刚恢复上班不久,每天至少5场手术,十几个小时的长时间站立,对腰伤是极大的考验,他必须戴着护腰上手术。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静脉曲张、胃病、高血压……这些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们,其实几乎每位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过劳病”。

医生过劳死谁是背后“凶手”? 医生生存状况调查(2008年)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堪忧,35岁以上男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男医生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同...

一个危险信号——部分医生过劳现象追踪 身穿白大褂,右手打着点滴坐在椅子上,疲惫地闭眼低垂着头。近日,这张照片被网友一再转发,感动了许多人。

主刀医生戴着护腰做手术

和陈磊一样,谢栋栋也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的医生,今年2月份,他终于向腰痛“服软”,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医生的常见病,尤其是外科医生,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谢栋栋说道。很多人都看过港剧《妙手仁心》,里面的医生做手术时嘻嘻哈哈,偶尔还出几道智力题。可真实的手术室里绝对没有这么轻松,“虽说也能坐,但是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站着,还要不时弯腰操作,对腰的考验非常大。”谢栋栋说道。

有人开玩笑,腰椎间盘突出是个“清闲病”,特别是在发病期,一定要多休息,尽量多躺、少坐,更不能剧烈运动。这些常见的医嘱,身为泌尿科医生的谢栋栋也背得顺溜,却很难做到。不能怪他!泌尿科主任医师于德新给记者算了笔账:“我们科室一共14位医生,除去需要上门诊、在病房值班外,上手术台的医生大约10位。科里平均每天要安排10台手术,共有2个手术台,这意味着,每个手术团队一天至少要做5台手术。一天在手术室里站十几个小时很常见。”

做过手术,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五一”之后重返工作岗位,谢栋栋再上手术台立马就知道“厉害”了,“腰受不了,动一动就疼,不可能坚持做完整场手术的。”从此,他就习惯了与护腰共同“进出”手术室了。

医生也易患静脉曲张 弹力袜是“标配”

除了护腰,静脉曲张袜也是不少医生的标准“配备”。

可能挽救别人生命,近7成白领,有过劳死的危险;

“得静脉曲张的,主要是那些工作需要久站的人,比如教师、售货员、收银员等。”去年底,记者采访关于静脉曲张的话题,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胡何节如此介绍道,“还有医生,像我们外科医生,长年累月的需要长时间站着做手术,有时要保持同一个姿势站好久,很容易得静脉曲张。”

这并不意味着天天呆在检查室里做CT、磁共振等影像医生就安全了,胡何节介绍,长期久坐,同样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良,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可不只是腿上“蚯蚓”爬,经历10年病程之后,会逐步造成下肢水肿、小腿皮肤颜色变黑、静脉血栓疼痛甚至溃疡等,严重的,挠挠腿都会满手血。

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正好相反,静脉曲张要求“迈开腿”,经常步行可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可这对于医生来说也同样不可行。怎么办呢?医生们很注重保护,“需要长时间站着工作的人,可以考虑穿静脉曲张袜,也就是弹力袜,我自己只要上手术台就会穿,可以延缓静脉曲张的症状。”胡何节说。

“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医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问题。得病原因没有什么特殊的,和所有人一样,是长期伏案、低头时间太长导致的。” 安医大二附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姚运峰说道。

长期三餐不定时 医生几乎都有胃病

对于医生来说,胃病绝对是最为普遍的疾病,没有之一。

“长期三餐不定时,医生得胃病太正常了。仅我们科室,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于德新说道。以他所在的泌尿科为例,一天内,每个手术团队至少要完成5台手术,少则一个多小时结束,多则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若是“不幸”,上一台手术“超时”,导致两台手术“连台”,医生可能连手术室门都不能出,就要继续新的工作。这中间如果正好是“饭点”,也只能一起忍饿,等手术结束了再吃饭,少吃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儿。

不止手术医生辛苦,坐在诊室、病房的医生同样也不轻松,看看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胡红琳的日程“流水”,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作为“大内科”医生的其中一员,胡红琳不用做手术,每天的工作以门诊和病房治疗为主:8点交班,准备病历,半个小时后查房,一般负责15~20个病人。由于安医一附院是教学医院,这期间,胡红琳要带领进修医生、规培医生等分析病情,进行教学查房。全部处理妥当,10:30之后,开始处理出院病人各项事宜,期间还要回答不同家属的咨询,和病重病危患者家属谈话等,有时要带领年轻医生做各种检查,如骨髓穿刺,腹腔穿刺等等。除此之外,她还要会诊、写论文、写课题、写教案、带研究等。

“每天中午下班都12点多了,到家也来不及烧饭,只能和儿子各自买盒饭解决。而且所有的医生吃饭都有个共性,又急又快,狼吞虎咽,怎么会不得胃病。”胡红琳说道。另外,做医生的普遍精神压力大,高血压也很常见。

多些交流 才会理解他们

作为一名“跑医院口”的记者,我的工作就是和医生打交道。按照工作流程,记者应该每天早上报备采访线索,白天采写,晚上八点截稿。只有我,工作效率永远比同事“慢一拍”。

没办法,医生太忙,查房、门诊、手术、会诊、各种检查……尤其是业务骨干、主任专家们,更是忙到“失联”。经常等了一整天,到晚上终于联系上,忙了十几个小时,甚至是刚下手术台的医生,隔着电话,都能明显察觉他们的疲倦,让我于心不忍。那几十分钟的电话采访,不知道医生是什么感觉,于我,是种煎熬,很歉疚,深深不安。

难以想象,经常有医生对我说,“病人可以来看医生,可我们做医生的却不敢生病,就算病了也不能休息。”医生的工作就像“承包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门诊、手术、住院病人。在人手充足的医院或者科室还好,若是医生不够,一个医生病了请假休息,病人可能无人托付。为了病人,哪怕再苦再累,医生每天早上也得按时起床,准时上班。

一次去医院看病,要等半个多小时才到上班时间,我很不高兴地抱怨:“做医生的,竟然还需要午休时间,太过分了。”果然是年少轻狂,不懂事,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太可笑。昨天,和熟悉的医生聊天时提到这事儿,她笑了,“沟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这个医生同样很忙,每天中午12点多下班,来不及烧饭,只能和儿子各自买盒饭吃。儿子高三了,看到家长群里的其他妈妈们天天秀各种菜式,她觉得很惭愧,说对儿子付出太少。作为母亲,她的心情我理解。这两天,因为“最美坐姿”的采访,我非常忙,15个月大的女儿每天只能和我呆一会儿,就要在“妈妈班班”的解释声中哭着被抱走。我在书房里写稿子,总听到她哭着喊妈妈。母亲说,她是眼巴巴地盯着书房的方向哭,真可怜。瞬间,我就泪奔了。

过劳疾!

是的,沟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