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未来音乐(2030-2050)的三个预测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1-15 访问次数:336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奇特的体感经验。西方古典传统之奇特之处在于把记录他人乐思的乐谱翻译成声音时所具有的难度。录音当然使拓展欣赏曲目成为可能,也让我们和过去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从录音体验音乐和从音乐会体验音乐之间存在着较小的品质区别,但是,从录音体验音乐和自己演奏音乐之间则存在很大的品质区别。有时,技术障碍——比如李斯特的作品中——能让钢琴家实实在在地觉得痛。有时,问题是情感上的:如何实现一首肖邦波兰舞曲中所蕴含的非凡激情,同时又不掉进全世界音乐学院里所教授的充满感伤主义陈词滥调的演奏风格。

非常多见的是智识方面的困难:一首巴赫的赋格,怎样才能让观众听到各声部的纠缠,而不只是敲出主题,也不失去作品的情感力量?古典曲目中的大部分,包括我给出的这些例子,困难是技术、情感、智识三方面都有的。在这背后是个根本问题:演奏所带来的体感愉悦要如何才能清楚地展现给听者——以及演奏者自己,同时又不遮蔽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原作的品质?

几世纪来,艺术音乐传统都以作品及其实现的对立性为基础,从某方面讲,作品所拥有的价值超越所有想象得到的实现法。这种基本的审美要求是否能延续到未来,我不知道。它所受的攻击不只来自录音代替了公共音乐会和私人演奏。它正悄悄地受到一些歌剧导演的侵蚀:他们认为自己能发明一种和音乐没有联系也不搭界的舞台业务,好像乐谱能被舞台导演的想象力压倒。它也被本真演奏风格的粉丝给违背:这些人简单地认为,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作曲家当时可能听到的那样。它正遭到广泛的误解,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一部作品在作曲家生前能怎样以不同的方式被实现,而后代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改变它,同时保留其表达效力的重要部分。它被为数极多的人无视,因为他们并未认识到这一属于西方传统的特点,而是把它想象成民间音乐的又一种变体来看待。

这一传统最终的生存说到底是没有问题的。文献都在——乐谱、录音、已出版的一大堆令人眼花瞭乱的研究。如果传统消失了,它能被复兴,正如我们已经复兴了格里高历素歌的演唱。只不过,一种不间断存活的传统和一种从已死或濒死状态中重获生机的传统有所不同。也许有人会想,区别在于真实程度。并非如此。一种传统若不间断存在,就会携带上作品在演奏和实现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变化和侵蚀。今天的一场维也纳的莫扎特演出,就和莫扎特生前的一场演出大相径庭。恢复莫扎特的历史情形和恢复蒙特威尔第都很难,但难点不一样。就莫扎特而言,我们必须做出修正和调整——不只是回到早先的技巧和风格,更要找到新的技巧和风格;这种新的技巧和风格和安置在他身上的19世纪风格习惯相比,要更适合现代的音乐厅、乐器和现代的感受方式。另一方面,就蒙特威尔第而言,我们不得不在当时的文献、记述的启发之下发明一种演出风格,整个过程就像发掘亚述文化遗址。到了22世纪,贝多芬和肖邦的丰碑是不得不重新发掘,还是只需要适宜的修复?

一、近期(2030):

【关键词:去中心化、艺术一体化】创作与传播方式将遭遇“去中心化”、“艺术一体化”两大潮流的洗礼。

1) 去中心化。音乐传播的渠道由以往的单中心(如同城市供水管道)、如今的多中心(如同电脑网络和千兆Wifi网络)转变为“无中心”(如同万兆Lifi网络?所有人都是中心,就如同没有中心),版权趋势越来越公有化。去中心化也导致创作模式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大数据”中选择音响素材、自行拼贴,人人都是作曲家。去中心化的潮流也导致音乐学院和研究机构等“主流权力者”逐渐失去其权力,不再能发挥“领导”和“调控”的作用,因为权力“下放”到了每个人手中,这长久可致使音乐学院消失。
2) 艺术一体化。音乐与十大艺术中其它门类融为一体,音乐和声音艺术逐渐被看成,纯音乐的作品减少,综合艺术、互动艺术、体验艺术等崛起,作曲家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代以“艺术作家”称号;创作必须身兼数职,集色声香味触法、创编混文案策划于一身,对其素质与经验的要求大大提高。
二、中期(2040):

【关键词:淘汰】乐谱在创作中的地位走向衰弱。将来,用乐谱记录的音乐持续减少,成为主流的记载形式将是录音、卷帘窗、程序等。对以往音乐的对待问题将摆上台面,没有音响(未经表演或制作成为录音)的以乐谱形式记载的音乐或遭淘汰;留存世间的乐谱减少,代以卷帘窗和程序等形式(视唱练耳等在未来将用卷帘窗进行),完成“升级”,最终完全消失(二十年内可能发生,以指数发展的科技速度预计)。民族音乐和群体各自的传统还可能幸存甚至保留完整,但如若它们不配合“升级”进程,不在风格和形式等问题上与时俱进等,也恐将永久成为历史。
三、长期(2050以后):

【关键词:理论升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崛起将导致创作方式和技法理论的洗牌。如,在和声学中,基于和弦概念的体系将受到越来越少的主流权力者(如学院教科书编写者等)的信任,继而逐渐消失,过渡到一种全新理论:原有的“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合而为一,基于音集(调式与和弦的概念已包含在音集之中)、形态、频谱等的全新理论,虽现在不知其具体形态,但这一特征已经很明确。对音乐的传统理性分析方法(如古典乐曲式分析等)将逐渐过渡到运用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人类把自己的理性明确的左脑的功能全交给了机器去做(就如同你不能马上说出福特音集4-29Z的抽象补集是多少那样。),而在创作中只保留模糊感性的右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拟出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如果成功,人类艺术将被穷尽,之前我们能称之为人性的东西也荡失殆尽。 (不过,带着希望,我们先假定二十年内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发展成熟。)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