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健康,优先之选!
2025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为推广科学睡眠、普及睡眠卫生,预防睡眠障碍,早诊早防早治,我会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倡议广大睡眠医学及相关学科医务者积极开展睡眠日科普宣传和义诊活动。
2024年,居民睡眠情况得到改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居民的睡眠情况如何?
整体来看,大家睡得更好了。2024年中国睡眠指数的研究继续沿用《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的睡眠指标体系,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指数为68.74,较2023年上升6.13,为2021年以来最高,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其中,睡眠质量指标、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睡眠环境指标这三个一级指标得分都较2023年有所增加。睡眠质量指标得分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9.63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3.80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1.95分。

具体来看:
其一,居民睡眠时长增加。报告显示,2024年,居民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84±1.58小时,略高于 2023年的7.37±1.35小时。被调查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个小时的比例低于2023年,而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2023年和2022年。同时,2024年我国居民的午睡情况也得到提升,一周至少有一次午睡的被调查者比例为78.2%,且96.86%的被调查者的每天平均午睡时长在1小时以内,较2023年的63.52%有显著增加。
其二,睡眠拖延正在解决。睡眠拖延主要是指由手机/上网拖延的睡眠行为,2024年,一般睡眠拖延行为得分为3.00分,低于2023年的3.12分,说明2024年被调查者的一般睡眠拖延行为相较于2023年有所减少。
其三,失眠问题有所变化。2024年,34.1% 的被调查者过去一个月没有失眠的情况,这一比例低于2022年的35.6% 和2023年的89.6%。
其四,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报告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标衡量睡眠质量,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好。相比2022年的3.47分和2023年的2.62分,2024年,被调查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为3.57,由此可见,我国居民的睡眠质量正在向好发展。
报告中的睡眠调查和睡眠指数客观反映了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尽管相比2023年,2024年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2024年的研究表明,居民的整体睡眠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且睡眠主观感受与实际状况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提升居民睡眠质量依旧任重而道远,不仅要要关注时长,还需从认知、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02
不同群体,不同睡眠,
各群体睡眠情况分析
整体来看我国居民的睡眠情况有所改善,那么聚焦到不同人群,大家的睡眠情况如何?报告对母职女性、不同就业类型、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分群体研究。
承担母职者睡眠质量较低
在工作中,女性生育后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导致在劳动市场的表现受限,形成“母职惩罚”效应;在情绪上,产前的焦虑、产后的抑郁也时有发生......一个女性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是身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甚至睡眠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报告指出,从怀孕起,女性的睡眠质量开始下降,母亲的睡眠不足与压力双向关联。从夜间睡眠时长看,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时(均值为7.95)比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均值为7.62)长。从睡眠质量看,未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得分低,均值为2.18,即该类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较高;承担母职的女性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得分高,均值为2.26,即该类被调查者的睡眠质量自评较低。
母职对女性睡眠的影响是一个涉及家庭责任分工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综合性议题,探讨这一议题对女性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有重大意义。对此,报告提出,可以通过:关注母职对女性睡眠的影响,进一步健全女性的睡眠支持与保障体系;关注居住地差异,进一步优化承担母职的女性的睡眠干预保障措施;关注就业差异,进一步落实灵活就业政策,改善承担母职的女性的睡眠状况;关注代际群体差异,进一步实施精准干预策略,改善承担母职的女性的睡眠质量。

不同就业类型对睡眠的影响显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多种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或互联网营销师等,其工作模式灵活、覆盖范围广,对提升市场效率和服务创新能力有重要贡献。而保障各类群体的健康权益,对于维持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睡眠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报告显示,不同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灵活就业者的睡眠质量最佳,失眠天数最少,且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最长,原因在于其能自主调整工作与休息时间,较好适应生物钟;传统正规就业者的睡眠质量自评最低,尤其是35-44岁群体的失眠天数最多;而新就业形态人员(如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因昼夜节律紊乱,失眠天数均值最高,主观睡眠质量最差。未来,应加强职业健康管理,针对不同就业类型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提升整体睡眠健康水平。
中等收入群体睡眠健康值得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中等收入群体承载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与独特的社会期许。然而,有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经济刺激对睡眠行为做出调整,收入与睡眠时间之间存在一种“替代效应”,即收入增加,睡眠时间减少。
报告显示,中等收入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6.85小时,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荐的7-8小时标准;45.43%的被调查者凌晨0点后入睡;15.00%的中等收入被调查者存在入睡困难问题,导致睡眠效率低;70.90%的中等收入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这反映出经济压力、工作模式及劳动保护等因素对睡眠健康的影响。未来,应加强职业健康管理,针对不同就业类型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提升整体睡眠健康水平。

此外,报告还对酒店的睡眠环境对差旅人士睡眠的影响展开分析。
频繁出差是许多职场人士的常态,然而,差旅期间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报告显示,37.87%的差旅人士在非出差期间已存在晚睡习惯(凌晨2点及之后入睡),且整体睡眠质量一般。出差期间,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12.57%的差旅人士被调查者认为出差期间睡眠质量明显更差,42.25%的差旅人士被调查者认为出差期间睡眠质量稍差一些。数据还表明,出差频率越高,睡眠质量下降的比例越高,说明长期差旅对睡眠健康存在显著负面影响。

睡眠环境是影响差旅人士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酒店行业正加快升级,以助眠体验作为提升服务的重要方向。从隔音优化、智能助眠设备,到芳香助眠、个性化寝具选择,打造高质量的睡眠环境已成为酒店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睡眠的重视度提升,酒店的助眠设施和个性化睡眠服务或将成为行业标配,助力差旅人士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旅居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状况依然面临挑战。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睡眠健康需求,未来的睡眠健康行动应从多个层面入手。
上一新闻:中医对感官的运用令人们信服
下一新闻:走得快和走得多,到底哪个锻炼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