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老龄化,回归理性的医养结合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老龄化。在这方面,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和促使医养结合方式回归理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音乐疗法 体感音乐 体感音波 音乐床垫 心理干预 生命活力 康复医疗
在养老方式上,应当摒弃年到60岁即被视为老年人或者自甘纳入需要照顾之老年行列的思维惯性,更需要改变舍得花钱买药而吝于锻炼与健康饮食,以及不愿继续贡献于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改变正常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这些现象并不罕见,它不仅无益于老年人的健康,反而会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损害。因此,应当提倡老年人遵循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社会。
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医养结合同样需要回归理性:
1. 医养结合的前提是医养分清。目前普遍存在的在医院里大建养老院和在养老院里建医务室的行为是非理性的方向,不仅降低了服务专业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模糊了机构边界、制度边界和权责界限,滋生医保基金套用、各式交叉补贴、暗度陈仓等。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和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法人单位,产权、责任边界清晰。医养需结合的对象是整合性的服务,而不是机构的结合或其在地理上的临近。医养结合的目的是应对服务递送体系的碎片化、不连续和缺乏协调,从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系统的、连续无缝的服务。据此,尽快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养老服务的经济保障措施;深化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只有清晰医疗保险、长期护理险各自的支付范围和边界,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衔接和协调。目前各地普遍存在老人在医疗机构“挂床”照料的现象,也不利于医疗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实上,1994年德国率先引入长期护理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医保支付压力过大。就国际经验看,虽然鲜有医养结合的提法,但有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捆绑,即参保者一旦进入医保,则自动加入长期护理险,保险机构也是同一机构。
2. 医养结合的基础是医养两个体系的完善。医养结合中很多现实困境来自医疗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或是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只有在两个体系相对完善的情况下,由相应的主体提供服务、相应的保险根据规则进行购买支付、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和协调,才能实现服务的有效传递与资源的合理使用。在两者错位或是异化的情况下,几无可能实现理想的结合。
3. 医养结合的方式或途径应是市场化,而非行政主导;政府可以引导,却不宜干预。目前行政命令推动下的医养结合模式效果不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协作缺乏共同利益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相应的补偿、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实现互赢,可使各利益主体提供更好的整合服务,也才能可持续发展。
4. 政府现阶段应聚焦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面向需要长期照料护理的(半)失能、(半)失智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机构应是政府着力之重点,对于以健康老人为目标群体的、享乐型养老机构及面向极少数人群的高端机构则应交由市场自发调节,不应列入政府补贴之列。功能异化的还有日间照料中心,接受了政府的大量补贴但大多数异化为健康老年人活动中心,真正需要日托护理服务的老人得不到有效服务。在基本服务供给体系尚未成熟前,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证基本面的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此外,和民生领域的其他改革一样,医养结合不能被商业利益所绑架而积重难返,或是为了带动经济发展而忽视其本源目标,即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医疗和养老照护需求。目前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过程中,很少对实际需求进行评估,更遑论提供理想的整合服务。医养结合也不能成为政绩工程,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医养结合应以居家养老为重点,因其更符合人性且在成本上更经济。目前各地多把推动机构发展作为政策焦点,很大程度上缘于机构更“直观可见”。公立机构也往往呈现两极状况:要么环境服务皆好、价格适中,但普通民众排队也难进;要么成了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样板工程”,空置率高,使用率极低,存在严重资源浪费。
重视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控制慢病发展态势
据统计,居于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前几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9]而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中国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10]此外,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也加剧了慢病扩展态势。可见,普遍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基本上都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环境密切相关,从而通过“关口前移”都是可防可控的。中华文明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今日仍旧适用。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需要明确个人及其家庭应是维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调动其对于健康的关注、提高其关于慢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包括引导国民养成戒烟限酒、科学运动、健康饮食等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方面,需要加大治理与改善环境的力度,切实控制大气、土壤和水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环境方面,减少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和职业伤害。
上一新闻:中医对感官的运用令人们信服
下一新闻:“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呼唤特色健康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