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为了用声音来“催眠”,人们都往耳朵里灌了些啥?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07 访问次数:517
       颇有建树的音乐人倾心制作的催眠音频会是怎样的神奇法宝?大家抱着期待下载了音频,打开后却发现实际内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音频的主要内容是一段长达44分钟的人声朗读,配合着略显迷幻的音乐,朗诵者以磁性的嗓音,不断重复着:“你现在很放松”“往下沉,往下沉”“睡吧……睡吧……”等话语,直到一切归于安静。
  时间很长,象征性听听就好

  当然有不少网友感谢王力宏的音频让他们喜获安眠,但还有很多人表示这音频不仅没能助眠,反而搞得人更睡不着觉。

这些音频的内容就和王力宏所翻录的中文版一样,大多是舒缓的音乐配上人声,指引听者进行冥想,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直至安然入眠。能有如此高的销量,多少证明了这招对于部分人群确实有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格伦也与时俱进。早在2007年他就开始往油管上传自己的催眠录音,积攒了两万多粉丝。智能手机普及后他又顺应时代开发了电台App,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上传各种冥想催眠音视频。当直播时代来临,格伦也没有掉队,开始直播他的催眠术。

  王力宏翻录的中文音频就来格伦的直播录像

  像格伦这样的“多媒体催眠师”在各个国家都还有着许多,他们的声音曾伴随许多失眠患者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但是就像王力宏精心制作的音频许多人听来反而觉得瘆人,近年来,这种台词古典到略显老套的催眠术对于新一代年轻人们似乎不再那么奏效了,格伦的频道也早不像当年那么热闹,新视频常常只有寥寥几百播放。

  失眠患者们渴望新的助眠魔法,当然原理上最好还是科学一点。

  寻求波纹的力量

  心理学界也一直在试着为催眠术寻求科学的解释,脑电波的发现为其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20世纪中叶,随着晶体管的发明,人类终于可以较为精细地捕捉到人脑工作时自发产生的电信号,也就是“脑电波”。人们进一步发现根据人的清醒程度和认知状态不同,脑电波的频率也会有规律性的变化,可分为四个主要波段。

  脑电波的分段

  而人的入眠过程,本质上就是人脑从清醒时的α波或β波逐步向低频率的θ波和δ波过渡。

  这多少为催眠术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催眠术可能就是人类自发摸索出来的一套通过话语、声音来诱导脑电波进入特定频率的经验技巧。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疑问:如果催眠的原理就是通过声音来改变脑电波频率的话,那么这种声音是不是存在某种特定的规律呢?这是不是意味着比起复杂多变的催眠话语,特定的声波会更直接更有效?

  有人便开始尝试直接将接近δ波的低频音灌入耳内,以期脑波能与其共振,从而促进睡眠。甚至还有人祭出了“舒曼波”——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电磁共振波,一旦由闪电激发,它可以长久地存在于地表和电离层之间,波长则相当于地球圆周。因此“舒曼波”被一些人认为是“地球的脑波”“大自然的节律”,而舒曼波的频率也恰好接近7.8Hz,位于α波和θ波之间。因此有人相信,聆听“舒曼波”可以帮助实现“天人合一”,安稳入眠只是其众多益处之一。

  一些人相信纯净的舒曼波可以给自身带来宁静

  可惜从科学角度来讲,这些点子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人的大脑虽然会释放出电信号,但它没有“接收器”,理论上并不能“吃啥补啥”听什么波段的信号就共鸣成相同的波段。

  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特定波段的音频片段确实能对脑电波的频率产生影响,比如让其降频。研究者便通过大量实验,记录下那些能对脑电波产生影响的低频脉冲振动。这一应用理论被称为 “体感音波疗法”(Vibroacoustic Therapy,简称“VAT”)。

  可就像上文说的,大脑并不能直接接收信号,因此VAT的原理被认为是通过骨骼和神经来传导音波从而影响中枢神经。所以光靠一副耳机是很难实现“VAT”的,一台内置多个音箱形似按摩椅的设备才够得上“专业”。

  “音波治疗床”

  VAT在临床学界依然是相当边缘的研究领域,它的原理和效果仍有很大争议。但这并不影响“音波催眠”快速发展成一门生意,大到价格不菲的“音波床”,小到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应用市场里的各类“音波助眠App”,千奇百怪的产品涌入市场,飞向那些深受失眠困扰的人们。

  那些“助眠APP”往往看起来就好像能掌控大脑的遥控器

  至于音波催眠是否真的有效,那就只能说因人而异了。至少它看起来比催眠术更现代更科学,也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要睡觉,还是要搞颜色

  不同于上面这些一开始就是冲着解决失眠问题去的法子,如今最流行的声音助眠工具却诞生于意外。

  立体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游戏、音乐等领域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从5.1声道到杜比全景声,人类掌握了许多打造出3D音效的方式,“人头录音”也是其中一种。

  早年的人头录音设备真的会做成人头的样子,因此也称“人头麦”

  “人头录音”主要是基于“头部相关传输函数”,录制出强化了360°音源定位效果的音频。听者可以清晰地辨别声音在录制时处于哪个方位,也能感受到音源在远近上的变化,因此充满真实感,堪称听觉领域的VR。

  但人头录音也有局限性:比如对多音源的表现力差、只有通过耳机播放才有比较好的表现效果以及360°音效并不符合舞台表演的场景,因此很长时间里人头录音的应用并不广泛,只有一些实验性质的音频在网络上传播。“掏耳朵”“梳头发”“摩挲手指”“咀嚼食物”……这些动作产生的细微声音在现实中往往被忽略,也很少成为各种音频的主角,但对于人头麦录音却是绝佳的演示素材。

  意外的是,越来越多人在聆听这类音频时,发现自己竟然会产生全身酥麻的感觉,由此感到愉悦和放松,甚至昏昏欲睡。

  这一现象在人群中似乎颇为普遍,但直到有过类似体验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聚集起来,科学界都尚未注意到它的存在,自然也就没个说法。于是网友们自发给它起了个称呼——“自发性知觉神经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简称“ASMR”。

  这个听起来像是医学术语的伪学名确实让“ASMR”这一概念加速流行了起来。油管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制作ASMR音视频的播主,他们用人头麦捕捉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从轻声耳语到刷锅洗碗,来试着诱发听众的“ASMR”反应。体验到这一神奇感受的人群也随之不断增加,许多人表示ASMR音频确实起到了帮助自己睡眠的作用。

  虽说有些后知后觉,但这一现象还是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研究通过fMRI(一种可观察脑部活动的核磁共振影像)观察到:ASMR音频确实可对脑区反应产生一定影响,让听者体验到有如轻微刺痛的酥麻感,甚至进而干预催产素的分泌,这可能就是听者会觉得愉悦放松的原因。但对于ASMR的敏感性依旧因人而异,不同人群会有各自的“触发音”,其具体机理也有待进一步探明。

  ASMR音频逐渐成为了公认的睡眠辅助工具,一批精于此道的制作者就如同当年的催眠师们一样,能发挥神奇的魔力引人入睡;但借ASMR之名利用人头麦克风卖弄风情也成为了软色情主播们的“财富密码”,多少让这个领域变得乌烟瘴气。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